近来常常看到医生们在院外(比如飞机高铁上)救人的消息,在赞叹他们救人义举的同时,也感叹患者的运气。
要是当时周围找不到医生该怎么办呢?普通人需要学到什么水平才敢出手救人?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在没有设备也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医生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多,他们的各种急救操作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很神妙,但核心内容却很少。这就像吃饭,不管在选食材、烹制、餐桌礼仪等方面有多少讲究,其最基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吃饱。
同理,院外急救的目的也只有一个:不死。其要点可以简单地归纳成一句话,这就是:
一按、一挤、别乱动!
这句话花五分钟就可以了解清楚,看完以后,你在院外的急救作用就跟一个医生差别不大了。
这可是多位急救大师的心血总结,终极神技,小心别错过!
先看第一招:
一按
这“一按”,指的是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胸廓变形来带动心脏,使其继续发挥泵血的作用。书本上所有的操作规范都是由这一个原理引申出来的。
这个动作的核心,就是要把胸廓按压到变形然后回弹,如此循环下去,使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循环不至于停滞。
由于胸廓是个骨性的结构,能挤压它变形最方便的地方就是胸骨的中下部,所以在紧急状况下,不要考虑什么“乳头的连线与胸骨的交点”之类的专业术语---直接把人放平,照着胸骨的下半部按下去就是。
按压的程度大概是到胸骨局部下沉5、6公分即可,也就是大约身份证的宽度;按压频率要求控制在---次/分左右,这个速度比较难掌握。有人建议哼着《小苹果》或者《最炫民族风》来做按压,但是这类曲子速度太快(约拍/分),实际操作中由于紧张可能会更快,所以建议大家使用升国旗时的国歌前奏旋律(约拍/分)。
国歌人人都会,速度合适,旋律激昂,不仅可以鼓励自己,没准还可以起到唤醒作用:起来!……
至于姿势,教科书里的肯定最省力:双手交错叠加,胳膊伸直,用身体的重量向下按。但如果你生就是施瓦辛格一般的体格,姿势完全可以自选,只要达到按压的深度和频率要求就行,当然,还要保证胸廓的充分回弹(小心别把肋骨按断了)。
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施救之前先看看人家的心跳是不是真停了,别上去就乱按;二是按压的时候我们要一直观察患者有无意识的恢复(身体的自主活动、眨眼、皱眉等),别人家都醒了你还在那儿瞎忙乎!
心跳呼吸停止的人首先会晕倒,但未必晕倒的人都需要急救。你需要先确定一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在中国你还要小心对方是不是碰瓷儿),然后你再上去拍拍他/她,同时再喊他/她两嗓子---这里之所以强调连喊带拍,是怕对方耳朵有问题影响你的判断。
此外还要看看对方有没有呼吸。怎么看?花5-10秒钟,看胸脯有没有起伏就行。
这个看呼吸的动作其实没动作,就只是看,但一样很有技术含量。不光能解决问题,还很冷峻。
如果证实对方没有反应没有呼吸,那就可以“动手”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找帮手:让人拨打,同时找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傻瓜机式的操作,神一般的效果)。
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还有一个工作是往被救者的肺里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单纯按压就很有效,所以对于业余人士来说,这个步骤也可以省去(具体原因就不展开细讲了,否则得另起一文)。
以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胸外按压,它不仅要求技术,更要体力。所以在发现紧急情况、救援开始之前,你一定要大声呼救---多叫几个人来帮忙,否则一个人真支撑不了几分钟。
简单说,当你发现有人心跳呼吸停了,就立刻开始做按压吧,这样患者活下来的机会就随之大增。
来个完整的视频大家看一下:
视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