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麻醉药的理化性质
药物
分子量
油/气
血/气
代谢率(%)
MAC(%)
乙醚
74
65
12
2.1~3.6
1.9
笑气
44
1.4
0.47
0.
氟烷
2.4
15~20
0.75
恩氟烷
98
1.9
2~5
1.7
异氟烷
98
1.4
0.2
1.15
七氟烷
53.4
0.65
2~3
2.0
地氟烷
18.7
0.42
0.02
6.0
2.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1)通气效应(2)浓度效应(3)心排出量(4)血/气分配系数(5)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3.代谢和毒性(1)吸入麻醉药的绝大部分由呼吸道排出,仅小部分在体内代谢后随尿排出(2)主要代谢场所是肝脏(3)药物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和肾脏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常用吸入麻醉药(1)氧化亚氮(笑气,nitrousoxide,N2O)?麻醉性能较弱,临床常与其他全麻药复合应用于麻醉维持,常用吸入浓度为50%~70%(2)七氟烷(七氟醚,sevoflurane)?麻醉性能较强,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维持麻醉浓度为1.5%~2.5%(3)地氟烷(地氟醚,desflurane)?麻醉性能较弱,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需要特殊的蒸发器(二)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anesthetics)1.指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2.与吸入麻醉药相比,其优点为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1.氯胺酮(ketamine)?镇痛作用显著,临床可用于全麻诱导及维持2.依托咪酯(乙咪酯,etomidate)?对循环影响小,并轻度扩张冠状动脉?临床可用于全麻诱导,尤其是年老体弱和危重病人的麻醉3.丙泊酚(异丙酚,propofol)?临床应用于全麻静脉诱导,可持续输注与其他全麻药复合应用于麻醉维持,个体差异较大4.咪达唑仑(midazolam)?临床应用于术前镇静,麻醉诱导和维持,亦可作为局麻辅助用药和ICU病人镇静用药5.右旋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临床应用于术中镇静,全麻辅助用药,机械通气病人镇静(三)肌肉松弛药(musclerelaxants)?简称肌松药,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肌松药只能使骨骼肌麻痹,不产生麻醉作用1.作用机制和分类?肌松药主要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干扰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根据干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去极化肌松药(depolarizingmusclerelaxants)①使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②首次注药后,在肌松作用出现前,可有肌纤维成束震颤,是肌纤维不协调收缩的结果③胆碱酯酶抑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有增强效应(2)非去极化肌松药(nondepolarizingmusclerelaxants)①阻滞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占据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②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并未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③出现肌松作用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④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2.常用肌松药(1)琥珀胆碱(司可林,suxemethonium,succinylcholine,scoline)?去极化肌松药,静脉注射后15~20秒即出现肌纤维震颤,在1分钟内肌松作用达高峰?临床主要用于全麻时的气管内插管(2)维库溴铵(万可罗宁,vecuronium)?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时间为2~3分钟,临床作用时间为25~30分钟?临床可用于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术中维持肌肉松弛(3)罗库溴铵(爱可松,rocuronium)?目前临床上起效最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用量为1.2mg/kg时,60秒即可行气管内插管?临床可用于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术中维持肌肉松弛(4)顺式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最大优点是在临床剂量范围内不会引起组胺释放?代谢途径为霍夫曼降解?临床应用于全麻气管内插管和术中维持肌肉松弛3.应用肌松药的注意事项?(1)应建立人工气道,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2)肌松药无镇静、镇痛作用,不能单独应用,应与其他全麻药联合应用?(3)应用琥珀胆碱后可引起短暂的血清钾升高,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4)低体温可延长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吸入麻醉药等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5)合并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者,如重症肌无力,禁忌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6)某些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及过敏体质者慎用(四)麻醉性镇痛药1.作用机制和分类(1)常用麻醉性镇痛药为阿片类药物(opioids),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2)阿片受体分为3型:μ、κ、σ受体,激动不同受体,产生不同效应2.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1)吗啡(morphine)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常作为麻醉前用药和麻醉辅助药(2)哌替啶(度冷丁,pethidine)常作为麻醉前用药或急性疼痛治疗,与异丙嗪或氟哌利多合用可作为区域麻醉的辅助用药(3)芬太尼(fentanyl)可作为术中/术后镇痛,区域麻醉的辅助用药,或用以缓解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也常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4)瑞芬太尼(remifentanil)?超短效镇痛药?可用于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镇痛作用,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反应?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后,镇痛作用很快消失,应在停药前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5)舒芬太尼(sufentanil)?对循环系统干扰更小,更适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常用于术中/术后镇痛,区域麻醉期间的辅助用药,缓解气管内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二、全身麻醉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诱导吸入诱导静脉诱导全身麻醉的维持吸入维持静脉维持复合维持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一)全身麻醉的诱导(inductionofanesthesia)指病人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的阶段1.吸入诱导法面罩吸入诱导法:多用于小儿诱导2.静脉诱导法(1)先面罩吸入纯氧2~3分钟,待神志消失后再注入肌松药,行面罩人工呼吸,再行气管内插管(2)优点:与吸入诱导法相比,静脉诱导较迅速,病人也较舒适,无环境污染(3)缺点:麻醉深度的分期不明显,对循环干扰较大(二)全身麻醉的维持1.吸入麻醉药维持(1)临床上常将N2O-O2-挥发性麻醉药合用来维持麻醉,必要时可加用肌松药(2)使用N2O时,应监测吸入氧浓度及SpO2,吸入氧浓度不低于30%(3)有条件者可连续监测吸入和呼出的吸入麻醉药浓度,使麻醉深度更容易控制2.静脉麻醉药维持(1)静脉给药方法有单次、分次和连续注入法三种(2)单一的静脉全麻药仅适用于全麻诱导和短小手术的麻醉维持,对复杂或时间较长的手术,多选择复合全身麻醉3.复合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