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的有效施救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如果能在此过程中加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则整个急救过程将会事半功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虽然听上去很专业,但操作起来十分简单。放置在公共场所的AED有语音提示功能,只需按照提示操作,非专业医护人员也能实施抢救。孙颖老师生动地展示了AED+心肺复苏的全过程。
气道异物梗阻是造成儿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而死亡的儿童近名。然而,面对小儿气道异物,不少家长仍然存在误区。因此,及时、正确地处理小儿气道异物梗阻至关重要。
气道异物梗阻是一种急症,如不及时治疗,数分钟内即可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婴儿和儿童窒息多发生在进食中,或由于非食物原因,如硬币、果核、果冻或玩具等。年幼儿童,尤其以刚学会走路的2岁以内孩子气道异物梗阻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幼儿的气管与食管交叉处的环状软骨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当幼儿口中含物说话、哭笑和剧烈活动时,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引起气管阻塞,导致窒息。加之幼儿好奇心强,只要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会往嘴里送。最易引起气管阻塞的异物有花生米、黄豆,还有硬币、水果块儿、小纽扣等等。预防异物卡喉窒息需要注意:进食时应避免嬉笑、讲话、打闹、行走或跑步;不要给4岁内的孩子吃果冻、爆米花、坚果(花生米);经常叮嘱宝宝不随便将东西放入口内,也不要将小东西放在身边;叮嘱宝宝养成充分咀嚼再吞食的习惯;尽量将食物切小切碎再食用;用玩具前,先检查是否有零部件松散易脱落的情况。早期发现气道异物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宝宝表现为突然剧烈呛咳、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面唇青紫,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紧贴颈前喉部。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抢救异物误入气管患者的标准方法,被称为“生命的拥抱”。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长跪蹲在孩子的身后,双手环抱孩子,一手握拳,虎口贴在孩子剑突下,肚脐之上的腹部中央位置,另外一手握住该手手腕,然后突然用力收紧双臂,使握拳的虎口向孩子的腹部内上方猛烈回收。该方法使用膈肌上升的力量挤压肺及支气管,从而将异物从气管内冲出。如果异物没有冲出,家长要立即放松手臂,然后重复该动作,直到异物被排出,如下图所示的手法。
拍背压胸法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因为胃、肝脏、脾脏相对较大,海姆立克急救法并不适用,适用的急救手法为“拍背压胸法”。先在孩子后背肩胛骨之间用力向下冲击性的拍5次,约1秒1次;若拍背5次仍然不能将阻塞物排出,就开始压胸法。方法是将婴儿夹紧翻转过来,令婴儿的背部仰卧在急救员的前臂或大腿上,用手支撑头颈部,婴儿的头超前、朝下,然后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婴儿胸廓上两乳头连线下约1指的位置,快速压迫,压迫力度不能太小,深度约为小婴儿胸廓的1/3或者1/2,重复压迫5次,大约1秒1次,如此反复,5次一交替直至异物冲出。如果发现异物已经在婴儿的唇边,要小心将其取出。以上操作时,一定要保证抱好孩子。另外,要保证孩子的头低脚高位置,方便异物冲出。
通过此次培训,与会人员掌握了初级急救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救助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快速反应的能力。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大家纷纷表示急救互救的技能很重要,会把所学到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技能。推荐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