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不入”消化内镜成为治疗重要手段
“徐主任,我又吞不下饭了。”在医院消化内科门诊,60多岁的陈女士找到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徐承棉问诊。据了解,陈女士常年有吃饭偶尔无法下咽的情况,医院就诊,还曾怀疑过是食道癌,但是影像等检查显示一切正常。这次又出现了吞不下饭的情况,陈女医院。了解了陈女士的情况之后,徐承棉下医嘱让其先做钡餐,通过影像学看到其食道上端扩张,下方突然收紧,形成了类似萝卜根的形状,患者的这种症状很明显就是贲门失弛缓症。徐承棉介绍,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食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症状。徐承棉表示,贲门失弛缓症很容易与食道癌混淆,食道癌是进行性的持续性不能进食,而贲门失弛缓症则是偶发性的,平时很正常偶尔出现。安排好陈女士的手术时间,徐承棉和助手通过消化内镜的隧道技术,切开“萝卜根”的位置,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手术操作。“现在不用进行外科手术,通过消化内镜的隧道技术就可以解除症状。”徐承棉介绍,隧道技术就是将食管黏膜层切开,沿食管黏膜下层自上而下分离,建立黏膜下“隧道”,再进行肌切开,胃镜直视下从“隧道”入口开始,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纵形切开环形肌束,对肌肉进行松解,此后吃饭就不会有障碍。在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已经开展了三十余年,近几年技术更是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消化疾病可以微创实现而不需要外科手术。“消化内镜使我们可以不像过去那样去猜病,而是直接观察,直接给原因,这样更直观,可视化使看病更简单,是医生的良好助手。”徐承棉说,过去消化内科的看病手段比较缺乏,基本就是通过望闻问切、视触叩听来检查,很多地方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看不见摸不着。而现在可以说“无孔不入”,消化内镜不仅可以诊断,还可以进行内镜下的治疗,实现微创手术,消化内镜在消化科专业上越来越为重要。镜下“深挖”切除胃底间质瘤
医院消化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原本需要外科手术才能治疗的疾病免于开刀创伤,免除了患者的痛苦,更节省了费用。
患者刘老太总感觉肚子疼,怀疑是胃溃疡,直到出现黑色大便之后,前往医院消化内科检查,影像学显示是病因为胃底间质瘤。一听说肚子里长了瘤子,刘老太以为要开腹手术,当场拒绝。“您老这个肿瘤小于2厘米,属于良性,不用外科手术,通过消化内镜就能治好。”徐承棉的话让患者安了心。据了解,胃底间质瘤指起源于胃底间叶组织的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胃底间质瘤长在黏膜之下,就像海平面下的礁石,因此消化内镜做手术不是浮在表面,而是要“深挖”。徐承棉介绍,外科手术治疗胃底间质瘤会带来较大的手术创伤,使用腹腔镜也较为麻烦,会切掉胃的一部分,不利于患者后续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以前做胃底间质瘤的消化内镜手术需要邀请外面专家来院,随着科室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超声胃镜的出现,能够发现并确诊间质瘤,从而进行镜下治疗。同时,医院安排消化医院进修,掌握先进的治疗技术。现在消化内科已经能够完成各种类型的胃底间质瘤内镜手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消化内镜技术治疗的病症并不仅限于胃底间质瘤,对于早期胃癌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徐承棉介绍,胃早癌侵蚀了部分胃黏膜,以前可是需要邀请专家进行外科手术,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要切掉三分之二的胃,对生活有很大影响。“我们可是通过胃黏膜的剥离术,就能实现手术效果。”徐承棉说,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此外,胆总管内结石、胆总管堵塞也都可以通过消化内镜的ERCP技术来治疗。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在一些传统的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改变了治疗方式的格局。徐承棉说,无论在消化外科还是在消化内科疾病方面的治疗,内镜治疗的发展都遵循着小创伤、更安全、易操作、重疗效的要求,从而使得患者在躯体、心理以及经济上得到最大的获益。内镜下设置结肠支架创设清洁手术环境
消化内镜治疗各种胃肠病灶的同时,也为一些外科手术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术空间,比如说结肠支架。徐承棉介绍,对于肠道堵塞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消化内镜可以在其结肠内放置支架,撑开狭窄处,解除梗阻,从而顺利地准备肠道,创造外科手术机会。70多岁许先生腹痛有半年之久,排便习惯改变有两个月,而且连续5天不排气、不排便,来到医院消化内科问诊。简单检查之后,徐承棉考虑其结肠有梗阻,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是CT显示结肠上端扩张,肠壁增厚,无法准备肠道。“如果服用泻药,肠内排泄物就会像洪水冲出来,结肠的扩张容易加重。”徐承棉建议通过消化内镜安装结肠支架,创造手术环境。手术中,医生通过肠镜发现患者肠道狭窄,在评估了狭窄带的长短、粗细后,放置了结肠支架,撑开狭窄处,很快大便向下走,有了清肠的机会,外科再进行手术。正是因为消化内镜结肠支架的设置,使得患者免除了造瘘的二次手术,减轻了手术负担。如今,消化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内镜新技术的出现和新器械的发展,消化内科医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消化内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在今后的诊疗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措施,提升患者的诊疗质量及满意度。徐承棉介绍,科室非常注重传帮带,既有威海市医疗卫生首席专家隋建超、资深专家李丹,也有科室副主任姜鹏、毕伟平、朱明莉、荣晓峰等中青年骨干人才。目前,科室共有医生23人,可进行内镜诊疗的有20人,其中4人可以进行四级高难度手术,门诊量每天近两百人。不仅消化内科的消化内镜广泛使用,医院还拥有现代化的内镜中心,中心内设消化内镜诊疗区、支气管镜诊疗区、喉镜诊疗区、宫腔镜诊疗区、膀胱镜诊疗区、ERCP介入诊疗区、超声诊疗区、麻醉复苏区等,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便捷的诊疗服务。近年来,医院积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医院消化内科参观学习,医院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科室的医疗水平。徐承棉介绍,在专科建设得到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消化内科的业务发展和综合服务能力也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诊疗基础上,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的发现、治疗方面也是逐年增多。未来,医院还将大力发展内镜下的微创手术,让这一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的治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来源:医院、威海晚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