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冠肺炎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指征是什么?
答:建议对于在%的给氧浓度及合理、规范的无创通气2小时,氧合指数仍小于mmHg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2、与无创通气相比,有创通气在患者管理上有何优势?
(1)建立人工气道后,可以通过吸痰或者气管镜给予患者进行充分的痰液引流,便于气道管理;
(2)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可以保证充分的通、换气,改善患者呼吸窘迫状态,避免长时间无创通气仍效果不佳造成器官缺氧及呼吸肌疲劳;
(3)有创通气可以更好的维持肺泡开放,防止肺泡塌陷,降低心脏负荷,降低严重低氧对全身脏器造成损伤的风险;
(4)建立人工气道后便于更多治疗方式的实施,如避免气压伤降低呼吸驱动时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改善气体分布不均一的俯卧位通气等。
3、与无创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相比,有创通气是否会增加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无创通气和经鼻高流量氧疗均为高流速,存在呼吸飞沫播散的风险,尤其是患者有咳嗽咳痰、深吸呼气时;有创通气建立后为密闭管路,通过在呼吸机回路中加用细菌/病毒过滤器、特别是在呼气端;使用密闭吸痰管等避免断开呼吸机管路的措施,可降低飞沫播散风险。
4、选择何种气管插管方式可减少患者呼吸飞沫播散?
答:首选经口气管插管,尽量避免使用普通喉镜充分暴露刺激声门导致大量气道分泌物喷出,可同时使用肌松药物;也可使用电子喉镜或支气管镜引导插入,在争取抢救时间的同时减少操作者暴露。当存在经口插管禁忌证时,可选择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鼻气管插管。
5、新冠肺炎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时如何避免呼吸飞沫播散?
新冠肺炎患者人工气道建立的原则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呛咳及飞沫传播的机会,因此进行插管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操作者按三级防护标准正确佩戴防护装置(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渗漏隔离衣、双层手套,有条件者佩戴头罩);
(2)由气管插管经验丰富医生进行操作,避免反复尝试,减少暴露;
(3)插管时应用镇静、镇痛药物,必要时使用肌松剂,麻醉充分,减少患者呛咳和飞沫扩散;
(4)应用简易呼吸器给予患者预充氧时,简易呼吸器与面罩之间应安装细菌/病毒过滤器。
6、新冠肺炎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操作具体如何进行?
插管前:
(1)物品准备:包括呼吸机、插管及固定用物、镇静及血管活性药物、气管镜、气囊测压表及听诊器等;
(2)环境准备:撤床头、床档,保证充分操作空间;
(3)患者准备:快速诱导镇静,为避免镇静造成的低血压,提前连接血管活性药物通路备用;摆好体位,充分开放气道;
插管时:
(1)预充氧:使用简易呼吸器或经鼻高流量预充氧;
(2)推荐采用电子喉镜或支气管镜引导插管,将套有气管插管的支气管镜插入气道后,沿气管镜将气管插管送入气道并进行位置判定;
插管后:
(1)进行气囊充气,插管固定;
(2)如无负压病房,气管插管操作后房间应及时进行通风。
7、建立人工气道后,应如何避免呼吸飞沫播散?
(1)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痰液引流,避免吸痰时断开呼吸机管路;
(2)按需吸痰,避免频繁吸痰导致患者呛咳;
(3)不推荐常规进行气管镜治疗,如使用气管镜时应用三通接头避免操作中呼吸机断开;
(4)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无需常规更换,呼气端放置细菌/病毒过滤器;
(5)尽量避免断开呼吸机,如因更换密闭吸痰管等原因必须断开呼吸机管路,在断开前设置待机模式,并短暂夹闭人工气道;
(6)推荐采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进行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避免断开呼吸机手法清除气囊滞留物,避免呼吸飞沫播撒;
(7)避免喷射雾化器治疗,如需进行雾化治疗,首选带雾化吸入功能的呼吸机,如需外接雾化器,建议使用振动筛孔雾化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