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幽门梗阻病因
肠梗阻病因
脑梗阻症状
肾梗阻症状
食道梗阻症状
食管梗阻症状

阻击新病毒13倪忠紧急情况下用黄色垃

编前语

「怎么去给氧?什么时候给氧?给多少氧合适?」「许多情况根本没有氧压,氧气浓度也达不到」「以前工作中从来没遇到过现在这种奇奇怪怪的给氧」「尽我们最大努力让患者的呼吸进行下去」……假如没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呼吸治疗师倪忠老师的对话,我决不会认识到,此次武汉一线阻击新冠病毒过程中,「呼吸治疗师」这个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原来我所听过那些病例的救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他们的身影。患者的「一吸一呼间」,他们将毕生所学化为了精密仪器般准确无误的判断,为生命护航。

来武汉后,呼吸治疗师很快就在临床中用上自己的专业所长……

我是2月2日凌晨接到紧急通知后医院东院区,而我是作为第一批参与到武汉抗疫前线的呼吸治疗师。当时我们来武汉,院方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我们将要接手医院救治的危重症患者,这些病人都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气道管理,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专业特长;第二,我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重症监护室,工作内容广泛涉及病人气管管理相关的操作,以及相关重症监护,我们有相应专业的知识去帮助患者;第三,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需要多学科合作,而我们代表了呼吸治疗这个专业参与团队构建,这个角色也十分重要。

图:床旁通气力学监测

来到武汉后,我很快就在临床中用上了自己的专业所长。就拿气道管理来说,在ICU领域很多病人都需要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像一些老年人或者一些年纪比较大、病情比较重的病人,他们自我气道的维护能力是非常差的,而我们呼吸治疗师在这块参与治疗管理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在昨天,我们院区成立了全院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康复小组,对这里的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这些干预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说一个新冠肺炎20多天出院的小伙子,现在活动起来感觉很累,最多能跳10厘米,那个新闻我当时看到就在想,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危重期或者重期,新冠肺炎对我们肺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在影像学上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有一部分病人可能自身免疫或者是抵抗能力比较差,虽然整个临床症状不明显,或者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了,但他们整个肺上残留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

我记得有一个病人,他既往没有太大的基础疾病,之前影像学感觉都还挺好,但是后面进展非常快,到他出院的时候整个肺上纤维化的改变很明显,像这些纤维化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他后续的肺功能,我们就针对他的情况对他做呼吸康复计划;有一些老年人本身有慢阻肺病史,再加上新冠肺炎的打击,病好之后气道总会感觉有些痰咳不出来,这时就需要用到我们专业里的气道廓清技术辅助他们咳痰;还有一些病人病好之后肺活量有一些降低,我们可能会通过一些相应的手段来慢慢增加他们的肺活量;还有些病人对氧的耐受程度可能比较差,我们可能会根据氧疗原则,逐渐降低他对氧的需求,增加他脱氧的活动耐量……这些工作,都需要用到我们呼吸治疗师,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的过程。

前两周面临工作压力最大,所有病人都缺氧……最大的心理准备就是「尽我们的所有努力让患者呼吸进行下去」

要说到来武汉这么久我感触最大的是什么,那就是来的前两周面临工作压力最大,因为所有病人都缺氧。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最大的早期表现就是缺氧和呼吸困难,要提高氧饱和度就要用到设备,但是这中间到底怎么去判断这些病人什么时候给氧?怎么去给氧?给多少氧合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举个简单例子,有些病人来了以后呼吸非常窘迫,呼吸频率超过多少次,他的氧饱和指数或者氧合指数多少,你应该选择高流量还是选择无创或者直接插管?这都需要判断和选择,所以这时需要呼吸治疗师的协同参与。

图:膈肌超声评估

我们目前见到的几种氧疗方式刚来的时候病房里面大部分只有鼻导管,少量储氧面罩,按照常规,如第七版新冠肺炎诊治指南所讲,达到重型的新冠肺炎诊治标准都应该上呼吸支持,危重型的都应该上机械通气。这时比如对重型的新冠肺炎,他有低氧,我们可能根据他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大概判断出可能选择鼻导管还是氧气面罩,或者是经鼻高流量。假如病人呼吸频率非常快,存在低氧表现但不紧急的话,我们会选择经鼻高流量的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缺氧,更主要可以缓解呼吸急促的症状;有些病人呼吸很平稳,但他低氧明显,这时如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给他一个面罩,因为面罩给氧的浓度相比来说比较高,同时他的呼吸是比较平稳的,这时没有必要浪费急缺的医疗资源;有些病人更加平稳,我们可能选择鼻导管。因为我们来了以后发现整个给氧的物资和设备匮乏,就必须去筛选哪些病人更加需要更好的设备。还有关于有创通气的情况,因为有创通气这块涉及到一些临床的问题,一些病人如果有一些意识改变,或者他低氧已经达到了我们经常说的氧浓度在给得很高,高流量或者无创通气两个小时观察,或者一到两个小时观察,他整个的改变不明显,我们可能就会积极地选择插管,给他有创通气。这中间的很多细节都有判断指标。

有时候可能我们观察的都是一些别人观察不到的、可能不会去注意到的细节。有一次,一个气管插管的吸纯氧的重症病人要去做CT,就会用到我们的转运呼吸机,还要接到一个氧气钢瓶。医护人员可能平时并不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ingsr.com/ngzzz/5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