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疾病诊断
一、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家庭聚集现象明显,目前确诊的儿童病例大部分有疫源地暴露史(即去过武汉或与武汉人有密切接触史)或者有明确的家庭感染聚集史,以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近距离吸入患者或排毒者咳嗽或打喷嚏时所形成的带病毒飞沫极易感染,带病毒飞沫可吸附于各种物体表面,亦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接触口鼻部或眼结膜而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母婴传播。
儿童病例年龄范围为1.5天~17岁,无明显性别差异,潜伏期最短为1天,最长为14天,一般为3~7天,以发热和咳嗽较为常见,或可表现为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患儿可同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儿童确诊病例不多,大多症状较轻,尚无死亡病例报道。
胸片初期多无异常改变,漏诊率高;因此最好采用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CT,HRCT)。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大多正常。
CRP正常或有一过性轻度升高,降钙素原正常。当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时可出现CRP和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重症患者可见肝酶、肌酶及肌红蛋白水平升高,白蛋白降低,或有凝血功能紊乱和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进行性减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
目前诊断的危重症病例均有基础疾病,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伴有严重营养不良、肾积水。
二、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
(一)疑似病例
综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
(5)孕母有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生儿。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意1项,并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2项者可诊断。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同样考虑为疑似病例。
(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三、何时选择就医
从目前数据来看,儿童病例年龄范围为1.5天~17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因此当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乏力、头痛、肌痛等不适,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医院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患儿有可能发展为重症及危重型肺炎,建议迅速就医:
1.呼吸频率增快: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以上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影响;
2.持续高热3-5天不退;
3.出现呻吟、鼻翼扇动、三凹症、紫绀、间歇性呼吸暂停、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惊厥等;
4.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过敏体质的儿童需要特别注意吗?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过敏体质(如鼻炎、哮喘)的儿童对新型冠状病毒易感,但过敏体质的儿童本身存在免疫系统紊乱,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及共存疾病的原因,更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因此建议家属在做好日常防护的同时,可适当运动增强宝宝体质(如拍拍气球;室内篮球等),哮喘患儿规律用药,避免出现哮喘发作,同时定期复查,可以先通过线上形式和医生沟通,做好疾病的评估、治疗的指导与监测,医院的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病毒的风险。
五、哮喘儿童在新冠肺炎期间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及就诊建议?
儿童哮喘是慢性呼吸道疾病,易受环境、感染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发作;同时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大多居家活动,室内触发因素的暴露、心情的焦虑、运动的减少及就诊随访的不便给儿童哮喘管理带来更大挑战。
(一)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哮喘患者大多居家,那么室内环境的干预就很重要了:哮喘患儿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室内变应原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和控制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除了我们以往都知道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防螨床罩、枕套等家居用品;非防螨的床上用品(被褥、枕头、床单等)每2周洗1次;使用除螨仪器;教导儿童不要在床上蹦跳;避免毛绒玩具接触;避免猫狗等宠物的暴露;保证室内通风及充足的阳光;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空调和加湿器的使用等。那么在疫情期间还需要重视的就是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因消毒剂可诱发孩子的哮喘的急性发作和恶化。因此有哮喘患儿的家庭务必要重视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不可使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需尽量擦拭消毒,避免喷洒消毒的方式;正常家庭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最多每日1次;使用消毒剂期间,要打开所有窗户通风;可分区域消毒,消毒时让患儿到楼下或单独房间闭门活动,待通风换气后方可到已消毒区域活动;
2.如患儿对消毒剂高度敏感,可换用紫外线照射法消毒,推荐每日消毒1次,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3.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极为重要。一般可每天开窗通风换气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不同房间可轮流进行。房间通风时最好将患儿移入其他房间。要注意保暖,避免通风时受凉感冒;
(二)在COVID-19流行期间,患儿应遵医嘱,不可擅自中断治疗,轻度发作可在家庭中处理,医院就诊。
1.轻度发作(轻度发作一般不影响患儿活动,说话成句,能平卧,无紫绀)首选吸入速β2受体激动剂,可选择吸入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气雾剂,或速效支气管舒张剂与高剂量ICS联用雾化吸入作为初始治疗,总疗程需至少维持7~10d。
2.中重度急性发作(如有精神烦躁、焦虑或嗜睡,呼吸和(或)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说话不成句、口唇紫绀、难以平卧中的任何1项)应联合使用吸入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和高剂量ICS,同时尽快急诊就医。
(三)那么复诊患儿该如何决定是否在疫情医院复诊呢?
若患儿病情控制平稳,无咳嗽、喘息等反复发作,建议继续原有方案治疗,待疫情缓解后前往专科门诊就诊;若患儿病情控制不理想,有反复咳嗽、喘息发作,医院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六、孩子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如何应对、鉴别和就诊?
孩子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不一定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感染了一般病毒或者流感病毒等病毒,首先应确认患儿是否有外出史、旅居史、新冠病人接触史、家族聚集性病例,若无以上情况,患儿精神反应好,可线上询问医生处理措施,并居家治疗,原则上应医院,减少交叉感染,但如果出现精神差、呼吸困难、抽搐等不适,建议做好个人医院就诊,最好避免乘坐公共交通,一定要佩戴口罩。
(一)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患儿的精神状态、饮食一般不受影响,体温多在3天左右降至正常。
(二)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多与季节有关,冬季是高发季节,流感的发热时间相对比较长,一般为3-5天,1周左右可恢复正常,其典型症状为高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大部分患儿在发病48小时内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后有效。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重症患儿表现为精神差、乏力、反复高热,且咳嗽症状明显,与流感病毒不易区别,但如果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就需要高度警惕了。
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实施雾化时的注意事项?
雾化吸入具有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浓度比较高,起效迅速、剂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喉梗阻,肺部感染等,但雾化吸入可能产生气溶胶污染室内空气,导致医患之间或患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因此雾化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雾化设备应当专人专用,最好使用一次性耗材;应选用雾化专用剂型进行雾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