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
㈠目的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通气。
㈡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mmHg);
(6)打开冲洗水瓶。
(7)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8)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9)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10)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11)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2)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
㈢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6.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二十八、心电监测技术
㈠目的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㈡实施要点
1.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3)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4)评估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
2.操作要点:
(1)检查监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
(2)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
(3)将电极片连接至监测仪导联线上,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4)选择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㈢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
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
二十九、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㈠目的
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
㈡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吸氧流量。
(2)向患者解释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局部皮肤或者指(趾)甲情况。
(4)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是否有电磁干扰。
2.操作要点:
(1)准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或者将监测模块及导线与多功能监护仪连接,检测仪器功能是否完好。
(2)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3)将传感器正确安放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者耳廓处,使其光源透过局部组织,保证接触良好。
(4)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波幅及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㈢注意事项
1.观察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下列情况可以影响监测结果:患者发生休克、体温过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贫血等。周围环境光照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抹指甲油等也可以影响监测结果。
3.注意为患者保暖,患者体温过低时,采取保暖措施。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情况,定时更换传感器位置。
WeCare团队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