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缓缓降落在科托卡国际机场,虽然被称为国际机场,实际上和中国县级城市的长途汽车站差不多。下飞机时我在想,这次不知要多久才能出机场,不知道又要遇到什么刁难,不知道行李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安全到达……有太多的不确定和不知道,因为这里是非洲。
想起回国时和朋友们聊起关于非洲的种种,关于非洲的印象很少有人能说超过十句话。“很热吧?很穷吧?很乱吧?很多难民吧?非洲人是不是真的因为怕咬到手指不吃巧克力?”我惊讶于大部分人对于这片面积是中国领土三倍多,拥有世界上第一长河、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和第一裂谷带以及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陆知之甚少。甚至那些去过非洲的人也会留下政治腐败、政客贪婪这样偏颇的看法。
科托卡机场经过几个月的整修,抵达大厅宽敞明亮了许多。虽然每一关都要被黑人工作人员重点检查,仿佛他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人是重点检查对象,但还是无法阻挡心底慢慢爬出来的亲切感,如吵架后的恋人,想起对方过去的好便会重新燃起爱的激情。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某个非洲国家代指非洲,比如我和朋友聊天时是用“非洲”二字开头,是“非洲怎么怎么样”,而不是“加纳怎么怎么样”。事实上不用说广袤的非洲大陆每个国家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对很多非洲国家而言,走出首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作为加纳首都,阿克拉已经具备了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质,穿梭在大型购物商场里的政要、金领和白领,各类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令人崩溃的堵车,并不比北京、上海低的物价……很多时候不禁问自己“加纳真的很穷吗”或者“非洲真的很穷吗”?好像并不是这样。可是想到这样繁华首都中的法达马(音译)贫民区,住房是改造的集装箱,穿的衣服是二手的,因付不起电费只能摸黑生活,辍学在家的孩子,带有食物残渣的餐具等等,这些都如阳光下的罪恶,让我真实地感受到非洲是贫穷的。
实际上,贫穷的影子在非洲随处可见。我曾驱车从南向北走遍整个加纳直至加纳与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边境,惊异于有的人可以在深山里或丛林中生活一辈子,泥巴堆起的茅草屋,一个方方正正的“家”的入口,一张凉席,一套换洗的衣服(有时甚至连换洗的衣物都没有,只用一块能够遮盖住全身的布代替),三餐的食物来源就是林中自然生长的食物。当地的朋友说很多人都是这样生活了一辈子。
在加纳北部城市塔马里,这个被称为加纳第三大城市的地方,基本看不到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物。在这里,我认识了哈提佳(音译),一个21岁的穆斯林女孩。从和她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有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第三,只读了初中,已经和当地一名青年结婚。我问她有没有去过首都阿克拉,她茫然地冲我摇摇头,眼神中完全看不出对阿克拉的向往。我对她的反应并不奇怪,在这个电视机是高档消费品,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的地方,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只有报纸广播,然而由于教育水平比较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并读懂英语,在他们意识里,首都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哈提佳并不会说很多的英语,我们的聊天经常冷场,每当这时她都会拿出手机,隔着一段距离都能听到手机按键的声音。我问她是在聊天吗?她先是一愣转而又很开心地把手机拿给我看。我惊讶地发现她居然在玩贪吃蛇游戏,而且玩得不亦乐乎。我想告诉她怎么用Facebook、Twitter、Ins,去探索她不知道的世界,可是想想便作罢了。
我见到哈提佳时她已经怀孕6个多月,我很好奇地问她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去工作而是早早地结了婚。她说因为没有钱。我不解地问:“工作了你不就挣到钱了吗?”她好像并没有听懂我的话,看看我没有做声。我问她:“结婚会有钱吗?”她说:“有。”然后对我说她结婚时对方给了她塞地(折合人民币元)和两头牛。在这里牛是婚嫁时很贵重的聘礼,她说的时候满脸幸福,连笑容都是既温柔又甜蜜,我无法理解她的幸福与甜蜜正如她无法理解我的困惑一样。突然她转头对我说:“Madam,你值头牛。”我一脸错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第一次被如此具体地“估价”,另一方面是我确实不知道头牛是什么概念。看她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我想头牛应该是很“值钱”吧。
我们都好奇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许多非洲国家接受了那么多来自其他国家和一些世界机构的援助,为什么还会那么穷?就加纳来说,-年,欧盟及区内国家对加纳援助总额将达到15亿欧元;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加纳一期援助1亿美金;单是中国,年就对加纳无偿赠送的各类物资、援建的成套项目、派出的志愿者、提供的培训等方面也是数额惊人。但即便这样,加纳经济社会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在非洲大陆发展位于前列的加纳都情况如此,其他国家就可想而知了。我一直坚信贫穷不是因为贫穷本身,而是贫穷背后复杂的体系。政府执政能力差,缺乏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教育落后,医疗水平低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就民众自身而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也是导致贫穷的重要原因。他们工作不踏实,乐意被施舍,生活缺乏计划性,经常寅吃卯粮;学习欧美的超前消费和享乐,却不知道他们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的国情并不能保证他们无忧地享乐;没有节制地生育,平均每个家庭都会有3-6个孩子,多的会达到十几个,有的父母甚至会卖掉自己的孩子来维持生计;殖民统治,能源诅咒,西方势力……这些都像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环环相扣,没有突破口,即便有心去解决也感觉力不从心。
黑人真的又懒又笨吗?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很多中国老板抱怨,做事情慢慢吞吞,没有“效率”观念,不懂变通,缺乏创造性……所有这些好像都是在有力地说明黑人是又懒又笨的。曾听到过一个被大家广为“传颂”的笑话,如果你教黑人打包箱子,你向他示范的时候如果只缠了一遍胶带,他们以后就会一直只缠一遍。事实上身边确实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他们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不去思考任何改进,除了因为教育水平低下以外,还与他们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有关。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急急忙忙做完的,“事情就在那里,时间有的是,总有一天会做完,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着急了,我们会完成的”等等。这样看来,黑人确实是又懒又笨。但是如果想到他们恶劣的生存环境,破烂的铁皮房子,高温炎热的天气,工作需要步行几个小时或挤又脏又破的trotro(本地的巴士),拿着微薄的工资,换作你我,也很难长期保持工作的热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变得奇怪吧?
加之长期被殖民和压迫,他们习惯服从,听命于任何安排,不愿意去改变或者不敢去改变。很多中国人及白人热衷于驯化黑人,享受黑人臣服于他们的姿态,想来是出于心底的不自信吧,正如电影《走出非洲》里丹尼斯叙述马赛人哈努侠之死时所说:“他们非常独特,我们以为驯服了他们,其实没有。如果你把他们关入牢里他们就会死,因为他们只活在现在不会想到未来,他们无法了解有一天自己会被释放出来,他们以为这是永久的所以他们会死亡。”
当中国速度遇上非洲时间,要学会等待。或许在非洲的中国人永远学不会黑人的“慢”,却不能不学会等待,或者说不得不等待。在这里,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十分钟等于六百秒?不一定,有可能是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如果你的黑人朋友对你说“Im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