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由于血压高而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是最常见的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以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为常见,死亡率高,预后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一般护理1、按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休息与安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谵妄、躁动患者加保护性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保持环境安静,安全,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各项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3、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取下活动义齿,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和呕吐物;舌根后坠者可拖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颈部过曲、过伸或扭曲;对意识不清及排痰困难的患者,应配合医生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4、避免颅内压增高:抬高床头15-30度,以促进脑部血液回流;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发病24---48h内变换体位应尽量减少头部摆动,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以防加重出血;限制液体入量,以防加重脑水肿;避免使用镇静剂,以免影响意识状态的判断。
5、饮食护理:发病24小时内暂禁食;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发病2-3天应予胃管鼻饲。食物以清淡、易消化、无刺激、营养丰富为宜,注意少量多餐和温度适宜,防止损伤胃黏膜。每日口腔护理2-3次。当病情好转或意识恢复后,鼓励患者进食。
6、加强皮肤护理:对有意识障碍或严重偏瘫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以防发生压疮。偏瘫者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并于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按摩,康复期后鼓励患者主动锻炼,以预防瘫痪肢体的孪缩和畸形、关节的强直、疼痛,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7、排泄护理:有尿潴留者,留置尿管并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便秘者应定期给予通便药,必要时低压灌肠,避免用力排便。
专科护理1、一般护理: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并详细记录。
2、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依据病情适时吸痰,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应先吸痰,后翻身,以免痰液堵塞气管引起肺不张,甚至呼吸骤停),如有舌根后坠,可置入鼻咽或口咽通气管,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如有呼吸衰竭迹象时,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3、脑疝的监测:应严密观察有无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等脑疝的先兆表现,一旦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4、用药观察: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时应严密监测尿量与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出现低钾血症和肾功能损害。早期需进行高渗脱水治疗,通过观察颈动脉搏动的强弱、周围静脉的充盈度和末梢体温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脱水状态,并准确而及时的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度平衡。
5、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监测:注意观察有无呃逆、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呕血、便血、尿量减少等症状和体征;胃管鼻饲者注意回抽的胃液是否为咖啡色或血性,观察有无黑便。如患者出现呕吐或从胃管抽出咖啡色液体,解泊油样大便,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皮肤湿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尿少等,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要立即报告医生,予积极止血和抗休克处理。
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掌握本病的康复治疗与自我护理,落实康复计划。
2、避免诱因:常见诱因因为高血压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内动脉瘤,而脑出血的发病多为用力和情绪改变等外加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所致。应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过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忌烟酒。
3、控制高血压: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减少血压波动对血管的损害。
4、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雪狐狸
一个有温度
专业的护考平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