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吴朝香通讯员王屹峰
接到电话后,正在挂盐水的顾佳磊拔掉针管,就急匆匆冲向病房。
顾医院头颈外科主治医师,正在挂盐水的他接到了患者需要紧急手术的电话,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
顾佳磊做完手术后返回
事情发生在6月底,事发当天,顾佳磊因为扁桃体发炎,医院15楼病房输液。
当时是下午4点多,头颈放疗科一名70多岁的男性住院患者突发气道梗阻,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血氧饱和下降,护士发现异常后,及时处置。
头颈外科值班医生项洋锋接到会诊通知后,立刻赶到病房。
“患者是头颈放疗科的,在13楼,我大概一两分钟就赶过去了。我们头颈科的急诊都是比较急的,要么气道梗阻,要么出血。”项洋锋回忆,他赶到病房的时候,患者还是站立的,氧饱和度80%左右,初步判断是三度喉梗阻,需要气切。“常规处理需要去手术室。当时,我一边让其他医生通知手术室、ICU,一边联系我们科室另外一位值班医生,也就是顾佳磊。”
项洋锋本想着将患者送至手术室后再进行手术,没想到也就一分钟的时间,患者突然倒地,血氧饱和持续下降至58%,情况危急。“我赶快通知顾医生,让他马上来。”
项洋锋
顾佳磊想都没想,立刻拔掉针管,带着留置针,飞奔着跑到楼下,边走边戴上手术手套。大概两分钟不到,他就赶到了患者所在的病房。
两位医生为患者实施紧急床边气管切开术。
“这个手术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患者9年前做过放疗和气管切开,颈部有疤痕,组织纤维化严重。”项洋锋说。
在项医生和顾医生的齐心协力下,不到两分钟,一股气流从气管切开处冲出,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置入气管套管,为患者戴上面罩吸氧,患者面色逐渐由苍白转为红润,血氧饱和度升至94-96%。“警报”解除。
顾佳磊
“当时接到电话时,我也没多想,就觉得救人第一。”事后,顾佳磊说。
“在我们头颈外科,这种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救援肯定是要争分夺秒,因为气道畅通很重要,人如果没有呼吸怎么能行?这种急性气管切开一般需要两位医生。”头颈外科主任郭良说,这种紧急情况在科室里其实时常会遇到,“作为医生,肯定是要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