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时报;医院特约记者施琳玲
一位门诊病人一再询问医生为何给她开钙片。医生耐心解释:体内激素分布改变导致钙流失。病人皱着眉头,似懂非懂。
看后面还有一长串病号等待诊治,医生着急,直接说:“奶奶,不怪您不懂,医学生学三年才能彻底弄懂这些,您就甭管了,回家吃钙片就是了!”
病人干脆也直说了:“医生,电视上专家都说了,不能瞎补钙啊!”
医生出现三分钟的无语,然后一个箭步冲到护士站捧回一盆葱兰:“您看看这花草,可能浇水浇死,也可能干旱旱死,现在您身体的花草因为缺水枯干了,您觉得该浇水还是不浇?”一盆花草让病人醍醐灌顶,高高兴兴地买药去了。
这个段子出自最近被热传的《神一样的医患沟通》。
同样被热传的还有篇名为《急诊七大奇葩问题如何回答?》的“奇文”。作者是一名眼科大夫,他让很多读者懂得了医者有许多苦衷、认知有许多偏差、看病有许多意想不到……可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医患沟通。
这两天,“医闹正式入刑,最高可判7年”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在医患关系颇为纠结的当下,“医患沟通”那点事,正随着媒体环境的巨变,医院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医疗机构、医护员工不可回避的事。
一知半解的患者往往最麻烦
急诊室里,得了急性喉梗阻的患者正在被抢救。医生判断,患者的气管需要立即被切开,因为急性喉梗阻一旦发生,气管被堵塞哪怕只有短短5分钟就会造成窒息。
但是抢救室外的患者家属却迟迟不肯在手术书上签字。“为啥刚被送到抢救室,就要切开气管?”家属提出质疑。
情况紧急,领导听说后赶紧出面与家属沟通。另一边,抢救室里的医生已开始了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医生们决定,哪怕最终家属不同意,也得下手术刀了。“病人命悬一线,不下,命就没了,医院来承担。”
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家属同意了,此时距离病人发生喉梗阻已有十分钟的时间。在家属签字落笔的那一刻,医生的手术刀也下去了,病人最终抢救成功。
这是今年发医院的真实案例。生命就在瞬间,有时候不信任医生可能就会失去一个机会。
可惜的是,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下,社会诚信度在降低,医患之间也是如此。有的患者在就诊时会隐瞒以往的病历,以此来考验医生的水平。甚至更有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随身携带录音机或摄像设备,对医生诊疗过程进行记录,时刻防范医生。这种不信任,除了激发医患矛盾,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类似的情况还有医患双方对疾病认知的沟通。有时候,一知半解更可怕,比不懂还麻烦。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母亲患有强直性脊椎炎,治疗时需要使用止痛剂。但她的药物使用依从性很差,听隔壁说止痛剂不能吃很久,就擅自停药。她没有掌握准确的核心信息,不知道止痛剂可以长期使用,这样的一知半解,让她对治疗方案产生抵触。
再有就是医患风险共担的沟通。每台手术前或者要使用某种特殊治疗方案时,患者或家属都要签知情同意书,有人就会认为医生交代这些风险是在推卸责任。
告知不是敌对,这些风险确实有可能发生,但医生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告知,而是要告诉患者和家属:这是难度系数大的手术,可能引发的问题很多,医生在努力,我们一起承担。这时候的医患沟通尤其需要讲究方法,可能说错一句话就会让人觉得是在推卸责任了。
舆论哗然失去了沟通的黄金时间
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曾经引发全国媒体聚焦的湖南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
这名产妇在剖腹产途中因羊水栓塞不幸死亡,家属认为医生在抢救方面存在问题,随后媒体“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报道,使得该院医护人员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值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