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夜间行情:
儿科
住院一概没床,病情轻的在输液室治疗,病情重的在抢救室上监护,有人会在抢救室逗留一两天。病情最重的在诊室的检查床上留观,护士把氧气桶和监护仪搬过来,因为急诊值班医生只有一位,住院总在病房一晚上马不停蹄的跑N个病区。然后你们知道,病人家属着急的时候最喜欢说“根本没人管我们,什么都不给治”,经常打村长热线、电视台热线啥的。有的时候躺在诊室里的这个最重的病人往往来自朴实的农村家庭,但是围观的城市居民情感脆弱,经常键盘侠变身,制造出节外生枝的事情。时间久了,电视台都懒得来了……
新生儿科
有次新生儿科的主任跟产科主任在电梯里吵架了。原因是产科主任捧着出院产妇送的鲜花乐呵呵的进了电梯,一眼看到比她小十岁的新生儿科主任面无表情的靠在电梯的墙壁上,于是特别有优越感的来了一句“不管该活不该活,送你们那里都得活”;新生儿科主任回了一句:“是啊,不管该生不该生,你们都给剖了”;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据围观群众反映,主任的素质真高,骂的都这么难听了,居然没动手。
各科室最怕HIS没信息的危重病人进病房,新生儿科成天遇到产科医生或是儿科住院总从产房和手术室直接抱着新生儿喊着“抢救”冲进来。新生儿科床位使用率常年%,一个夜班护士分管十几个需要监护和基础生命支持的新生儿。新生儿的病情发展多变又是达到“今天说了要出院,明天就死给你看”程度的,一个夜班还要接三五个新病人。夜班抢救此起彼伏,婴儿夜啼也是此起彼伏,都说熊孩子的哭声是进化了几百万年达到让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让它停止的恼人频率,很是麻烦。产科
不破水不收,没有高危征兆不收,没建卡的……无条件收治分娩产妇是开业一百余年的光荣传统,区域总接盘侠不是白叫的,不知道比拿了北京的五百万“国临重”医院强多少。村里的产科越来越少了,医院不用说,医院这样成天自称出过“太祖御医”的居然取消了产科。祖国传统医学几千年,到这一辈居然解决不了妇女生孩子……当然这话不全面,他们用祖国传统医学思维和成熟中医验方结合输卵管造影技术治不孕症的劲头很足,最近还申请到了开展人工授精的资质。医院的职工得了卵巢扭转这样的急症居然也要转院。“全面二胎”医院恢复了产科,但全村、全县的分娩量上涨30%,大龄和高危产妇增加,而且很多产科医护也要生二胎,资源根本不够用。收住院的产妇,一概自带行军床自带被褥,躺在平车上分娩。旺季新来的行军床都摆不进产科病区的走廊,在联接相邻病区的公共走廊。有的时候行军床都摆不开,新来的坐在椅子上输液。为了追求周转率,尽量顺产,避免剖宫。综上,很容易发生意外……急诊外科
作为总接盘侠,阑尾炎这种小病已经不多见了。老同志忆往昔:“早年吃的差,遇到过年改善生活,急腹症特别多。我一晚上做了八个阑尾炎三个胃全切一个肠梗阻,阑尾炎从下刀到缝合结束不到5分钟……”这种情况现在是没有了。然而,一晚上三五个收入院,主要是脑出血、多发性创伤、骨折。儿外
主要是刚生下来的新生儿缺陷,以及外伤、急腹症等。手外科
一晚上收入院三五个,少数是离断伤,多数是挤压伤、切割伤。手外科的手术,一台缝8小时很常见,关键是主刀的高年资医生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晚上8点~10点是接诊高峰期。“十次事故九次快,按点下班是祸害”。快下班的时候把自己切成、挤成、砸成离断伤,医院直接说转院,医院就是晚上8点~10点。前阵子经济下行,各血汗工厂压缩成本,手术量很大。到了晚上8点多钟,全村的手外科医生都在台上,所有病人都要等3~5小时才能上台,有的病人就开始吵“不是说8小时内必须接么?我们已经过了N小时了!”然后开始攻击医德问题,借着劲头顺势要求必须保证不影响功能,否则赔钱。最近血汗工厂开始关张,病人少了。有了急诊外科和手外科,骨科的夜班不忙了。成立急诊外科和专做支架的急诊内科住院病区是强化急诊科的措施。急诊科穷在操心不赚钱,于是让急诊科开病房,获得收入。有了病房,可以进行深入的治疗,不但可以获得收入,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科研平台,招研究生、报科研课题。于是急诊医生就有了论文,有了职称,可以看专家门诊,待遇有了保证。有钱有人,科室就壮大了。眼耳鼻喉口腔
经常急call,很少手术。因为缺人手,有时要病人去住院病区找唯一的值班医生看诊。非鞭炮炸伤季节眼科不忙,眼科跟口腔科一样,遇到多发伤先处理要命的,轮不到上一线,只是在抢救室清创、缝合分管的一亩三分地。耳息喉多为气管异物、鼻出血,偶尔有喉梗阻。心胸外科
冬季,两天三夹层很正常。心外科某病区主任吐槽,他现在下班回家就吃饭,吃完饭就睡觉,等着10点钟接电话回来做夹层,做完夹层第二天的常规病人就进手术室了。后半夜收入院的外科病人,基本上都要在手术室里等到第二天白天有病人出院,这才能得到床位。内科
8点以前主要处理医院却拽得二五八万“维权”、“投诉”挂嘴边的穷忙族,他们有着好听的自称,像“白领”、“中产阶层”啥的。偶尔有医院突然想起来最近几年浑身哪都不好受,要求全面检查,跟前边提到的“中产阶层”一样,一言不和就狂化:“你让我做心电图,你怀疑我冠心病?我告诉你,我天天去学校操场跑一千米!我好着呢!你把我刺激到了!你把我吓到了!我要告你精神伤害!”偶尔有骗药的。然而,这类病人的“主要”是指在数量结构上“主要”,最麻烦的还是各类慢性病、老年病患者的急性发作,以及难以收入院的多种合并症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包括多种合并症的癌症晚期患者。麻醉科俺们这边的手术室分配是这样的,五十来间手术室,先按照专业划分给各科室,当然要根据各科室开展专业的情况安置相应的设备,比如说心外科要有体外循环的机械间,骨科要有C臂。然后科室内部再分,比如说第十四号手术间周一归贾医生、周二归吴医生……总有人的手术做不过来,要不然借科室同事或兄弟科室的空闲手术间,要么在不排手术的休息日和晚间手术。前者的机会不多,后者……就像夜间急诊室医院的人安排医生人手一样,手术室和麻醉科的人手安排也不是让医生们在这个时段做择期手术的,毕竟俺们乡下地方不像笔者医院,常规手术晚上10点接台是常态。
于是有次遇到一个水桶腰的花头巾大姐叉腰骂人:你们这些外科医生都是骗子!说好开腹探查,只是看看摸摸,不进去!结果一打开就是一个大肿瘤!家属那边立即同意手术!进进出出折腾了老娘8个小时!你们肯定早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不然家属答应的这么痛快!你们当时一点探查的意思都没有!打开以后直奔瘤子去了!根本没捋肠子!这个月已经三回了!每次我值班都来这套!这位大姐是高年资的,低年资的就是接了电话就夹个包到处跑的研二、研三的学生。一般麻醉医生到处跑就是为了插管或是气管切开,其实各科室很忌讳这个。上了呼吸机或是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等级就要上升到特护,24小时身边不离人。非监护病区或非各病区的专科监护室,这就要再牵扯一名护士的人手。有的病区加上护士长只有13~18名护士,去掉6人夜班调休,再去掉周末值班调休,有时还要去掉产假、病假,三四十名住院病人根本没几位护士,再抽调一个特护,这不是要命么……然而总接盘侠就是这样的气派,毕竟是专门成立办公室协调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的跨科室调剂的地方。
嗯,这个季节,护士长们交班结束第一件事情可能是到兄弟科室借这些东西,经常借不到,医院层面协调处理……麻醉科跟手术室在一起办公,分设在外科楼手术室和妇产楼手术室。但是需要麻醉医生夹着包到处跑的地方很多,美国人走后就没有院区规划一说,美国人走的时候还带走了地契,院内建设见缝插针,院区和周边街巷犬牙交错,产权官司都打不完,更别说建立在确认地权基础上的拆迁了。因为院内见缝插针的潜力也挖尽了,有四个病区还搬到了邻街的招待所。
有次一个研二的妹子去招待所的病区插管,去的时候什么都没多想,就是夹着包玩命跑,回来的时候不敢出楼门了:正好赶上整治背街小巷,巷子的中央挖了两道沟,路灯也都灭了,真不知道刚才一路怎么跑过来的。望着凌晨两点的一片漆黑,切人都见识惯了的妹子怎么都没下定走出去的决心。最后妹子打电话找行政值班室,值班员说给她想办法。本来妹子以为是叫保安接她回去呢,没想到是派了一辆救护车……路修好之前,医院的惯例。当晚,车开到外科楼下,司机说“里程表跳字了”。后来有好事者在百度地图上测量了一下,从外科楼到招待所一个来回是多米,医院医院不到米,会诊费按“院内会诊”收真是亏了。
招待所那边的科室主任是一个五十岁的女同志,近年来脾气多变,低年资的同志们见了她都绕着走,然后周会上她又强调现在的年轻人不懂礼貌约十五分钟。麻醉科妹子的故事传到她耳朵里后,她从家里推来一辆自行车,把钥匙交给了住院总,说以后你们出去会诊骑着吧。又有好事者在百度地图上测量了一下,招待所离最远的病区单程近米,跨两条街。农村病人的家属们吵起来,多数是因为多年的积怨。“老大进城开饼店一年了,大嫂宫外孕两个月肯定是药铺老板的!”“我没说不给治,我就是说你这么多年不养二老!”“不生儿子也就算了,喝什么农药啊!赔钱货!娶你真是我家倒霉!”医院坑了:“他们说四小时就能赶来你们这里,来了就有救了。结果救护车开了9小时才到,一进门你们就问是抢救一下还是直接开死亡证明!”
病人来自邻省中部地区,高速公路4小时能到省界就不错。病人的老伴三月前患脑溢血,经治近期出院,偏瘫。病人为给老伴改善生活、补充营养,去邻居家要求偿还之前所欠的两万元债务,邻居不允。病人遂返家,携“百草枯”一瓶于邻居家院中服毒。医院经催吐、洗胃后,建议转院,其他治疗不详……救护车司机强烈要求睡觉,一家人拉着保洁大叔的手念叨了一晚上,天亮打道回府。城市病人的家属吵起来,多数因为内心脆弱。惧怕亲人死亡,哪怕是已经高龄的患者。惧怕做决断又不信任医生,时间浪费在打电话给一切既不了解情况又没有相关资质的亲朋那里,希望获取人生经验,摊薄自己的责任。都到了寿终正寝的年龄了,全家人都不知道看开,平常都拒绝思考死亡,到头来其实是全家受折磨。病人怕的“哎哟哟”的唤,家属嚎“八十多岁的人了你们想想办法啊~”然后就开骂。其实能有啥办法,慢性病急性发作,撑过去了就出院回家,撑不过去就“自然规律”。其实赶上新来的男护士值班,搬个屏风围在床边,挡挡走廊里的风,家属看到有些区别对待,就很感动的。但是平常忙到搞这点人文关怀的功夫都没有,哪个诊室的桌前都站着三四批人,每一个人都被几件工作栓着,劝架和解释工作都主要靠年纪大的护工和扫地阿姨。有的高龄病人进了复苏室插管子了,最年轻的家属还安慰大家:“虽然奶奶现在很难受,但是她能感受到大家的爱心!我们没有遗憾!”其他家属随着附和……都别闹了好吧,能治好,受这罪也就认了。凡事要看开。晚上能出现的志愿者都是本院职工兼任,做些劝捐的工作。
作者:邓铂鋆
来源:知乎
斐然智达SCI学术服务为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
SCI论文翻译、编辑润色、评估评审、修改投稿等一站式论文服务;实验委托、基金标书、Meta分析等科研服务;以及培训班服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