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医务人员更是首当其冲。
他们有人放弃休假,告别亲人,穿上防护服,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有人夜以继日,克服疲惫、恐惧、焦虑,上演特殊时期的坚毅逆行。
有人亮出旗号:生命等不起!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们也是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夫、为人子为人女,爱美、爱暖、爱团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着最普通的人性,会苦、会累、会害怕,只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那么,目睹了这场战“疫”,近距离感受过医者日常的“医二代”,他们后悔学医了么?
一名大二的姑娘,用一组漫画告诉妈妈:不后悔!不害怕!就像您一样!
“妈妈,您一定要小心,早点回来,晚上我给你留灯。”
选择学医,她说,想成为妈妈那样的人
选择学医,你后悔吗?新冠疫情爆发后,刘忱又被人问起了这个问题,那一瞬间,她想起了妈妈,戴着医用外科口罩和护目镜,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前几天夜里,妈妈洗完澡换上睡衣,想和她聊聊天,一个电话之后,妈妈蹬上鞋套上外衣就跑了出去——有小朋友被异物呛住,必须马上进行紧急手术。
这是刘忱见惯了的医生妈妈的日常。
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医院提交了请战书,随时准备着在抗疫一线的同事疲劳时替换上场。
“我是耳鼻喉科医生,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随时能上,医院调令,奔赴一线。”她写到。
现在,陈翠芳虽然不用进隔离病房冲到战“疫”的最前线,但仍然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这是一个医生少不了和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的科室。
刘忱为妈妈担心,但同时也为妈妈骄傲着。工作场合的妈妈,总是闪闪发光的,刘忱总听到别人夸她。
她还记得小时候听妈妈的同事讲过的一个故事:一名急性喉梗阻患者上了手术台,麻醉师无法气管插管,必须紧急要做气管切开,但严重缺氧的患者气管细得都找不见了。气管旁边就是大动脉,一丁点判断失误可能就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再不切开气管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患者心跳慢下来了,大家都有点慌神,妈妈命令自己冷静下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检查了一遍,做出决断。一刀下去,判断准确,气管切开,患者的命保住了!
这样的故事让刘忱成为妈妈的粉丝。小时候,刘忱就喜欢翻妈妈手机里存的手术照片,各种取出的异物刚开始会吓得她晚上做噩梦,渐渐就练出了“粗壮的神经”,后来上解剖课,给青蛙心脏插导管,在有些男生还不敢下手的时候,她淡定下手,一次就操作成功了。
“妈妈对我影响很大。她真的很厉害很厉害很厉害,能努力能吃苦,又很细心很负责,关键时刻又愿意不惧风险做决断。”刘忱说起。
▲陈翠芳为患者做手术
而妈妈对她影响更大的是教育上的身体力行。“别的妈妈让孩子认真学习,可能是坐在麻将桌上指点江山,我妈是自己先背完,然后告诉我,年纪那么大都能做到,年轻人肯定行。”刘忱讲述了几个妈妈努力的小故事:
2年前,妈妈决定要学英语,从此就开始每天记单词打卡,APP里的单词背完了,又回过头来复习,没有一天间断过。“以前她等待手术换台的空隙会玩消消乐,决定学英语后就卸载了。”
有一次要考营养师资格证,考前3天,妈妈每天靠咖啡续命,一天睡不到3个小时,最后成功通过考试。
“她好厉害,想做什么都做得到,我就想成为她那样的人。”刘忱说。
成为妈妈的铁杆粉丝的刘忱对医学也产生了浓郁的兴趣,高考前,她就瞄准了医学专业。
“别学医,千万别学医!”知道女儿要学医后,爸爸大惊失色,见惯了妻子的日夜颠倒和忙碌拼命,他期待女儿能够有一份安稳的职业,譬如,去做一名老师,或者考公务员。
为了让倔强的女儿改变念头,他专门请了一天假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挑战失败后又请了当医生的朋友来当说客。
“你说,我听,但听完我的决定可能跟你期待的有点不一致。”刘忱回答。
填志愿的时候,刘忱把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临床医学专业,坚定地在“不服从调剂”上打了一列勾。
学医,你后悔吗
如愿成为医学生的刘忱,开始了医学生的“悲催”生活。
在别的高中同学晒旅游、晒美食、晒运动的时候,刘忱和医学专业的同学都在书海里苦战。
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们会上演“夺命备考”。每天只睡不到4个小时,困了就靠咖啡续命,小伙伴们建一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