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内刊
心肺复苏(CPR)是每一个医生的基本技能,所有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在患者遇到危情时,抢救才可以得心应手。
但是,有些医生毕业多年,又没有及时更新相关知识,仍按旧方法操作,有的甚至一直都是用错误的方法,那就不是在救人,而是谋杀了。
心肺复苏的流程
新版CPR的流程如下图:
新版的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是:检查反应→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CPR。
而旧版则是:检查反应→检查呼吸→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检查脉搏→心肺复苏。新版将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提到了检查呼吸和脉搏之前,这可以让患者胸外按压时间提前5~10秒。
电击和心肺复苏的顺序
年(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提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年(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能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并在AED或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特别是发生在心脏骤停且很快能获得AED或除颤器的情况下。
急救人员如未目击到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的情况,则可在开始心肺复苏的同时使用AED或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律并准备进行除颤。在上述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1.5分钟到3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凡是有2名或者更多的施救者在现场的情况下,都应在去取除颤器的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对于院内突发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在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VF)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该超过3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准备就绪的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理由:尽管有很多研究对比了在电击前先进行特定时长(通常1.5分钟到3分钟)的胸部按压,和AED就绪后尽快给予电击两种情况,但患者预后没有出现差别。因此在安放AED电极片的同时应进行心肺复苏,直到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
按压速率和幅度
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最常见的误伤是胸骨骨折,严重者还会戳穿肺部,所以新版的指南规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应该有足够的速率和按压幅度:按压速率为~次/分;幅度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
而旧版的速率和按压幅度分别是频率≥次/分、幅度≥5厘米,无上限。
过快的按压速率,尤其是超过次/分,将导致明显的按压幅度不足;按压幅度过大,则容易造成损伤。
拒绝无效的胸部按压
每次按压后,胸廓需充分回弹,因此施救者必须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但手不需离开患者胸部。
为了提高按压效率,减少按压中断十分必要,新版指南提出胸外按压在整体心肺复苏中的比例至少为60%。
淘汰加压素
旧版指南认为一剂静脉/骨内推注的40单位加压素可替代第一或第二剂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
新版则指出,相对于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相对于使用肾上腺素,给予加压素也没有优势,因此,加压素被新版指南淘汰。
人工呼吸频率
新版建议,患者在心肺复苏中置入高级气道后,医护人员应以每6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10次/分),同时进行持续胸外按压。
旧版指南中,置入高级气道后人工呼吸频率为8~10次/分。
这个改变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学习和实施。
C-A-B顺序仍需坚持
对于施救顺序,新旧指南一致,即只有单一施救者时,施救顺序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减少首次按压的延时;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常见错误
位置错误常出现于非医学背景人群,照搬电影或电视剧的情景,对着胸部一顿乱按,操作看似猛如虎,其实全无效果。
动作错误指按压方式不受力,两只手使不上劲,只能通过身体惯性带动。这样的按压无效率达50%以上。
正确示范方法:
按压位置在胸骨下中1/3,两乳头连线中心。按压时手掌相叠,十指相扣并抬起,垂直施力按压。
成人按压深度为5~6厘米,频率是~次/分。完成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一边按压一边观察患者,当患者出现面部表情和肢体活动时,应立即停止心肺复苏。
停止复苏后,应再次评估患者的反应、呼吸和脉搏,如有需要应开始新一轮心肺复苏。
高级生命支持
高级生命支持(ALS)又称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ALS应尽可能早开始。
气道控制(1)气管内插管:应尽早做气管内插管,气管内插管是进行人工通气的最好办法,它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力,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解剖死腔,保证有效通气量,为输氧、加压人工通气、气管内给药等提供有利条件。当传统气管内插管因各种原因发生困难时,可使用食管气管联合插管实施盲插,以紧急给患者供氧。
(2)环甲膜穿刺:遇有紧急喉腔阻塞而严重窒息的患者,没有条件立即做气管切开时,可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方法为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即可缓解严重缺氧情况。
(3)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可保持较长期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或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气道阻力和解剖无效腔,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加压给氧及气管内滴药等,气管切开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呼吸支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一般主张吸入纯氧。
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
简易呼吸器是最简单的一种人工机械通气方式,它是由一个橡皮囊、三通阀门、连接管和面罩组成。在橡皮囊后面有一单向阀门,可保证橡皮囊舒张时空气能单向进入;其侧方有一氧气入口,可自此输氧10~15L/分,徒手挤压橡皮囊,保持适当的频率、深度和时间,可使吸入气的氧浓度增至60%~80%。
复苏用药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
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
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须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
-END-
/相关阅读/
·最新!权威心肺复苏视频,一看就会
/推荐阅读/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