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指出,儿童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气管异物吸入是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危险因素。学龄前儿童对异物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喜欢将食物或玩具、塑料物、玻璃球等小型物品含在口中,在嬉笑奔跑玩耍时很容易造成误吸。低龄儿童磨牙尚未发育,咀嚼功能不完善,加之喉保护性反射功能不健全,在进食时哭闹或嬉戏,均易造成食物误吸入气道。
日常生活及临床实践中,因被食物噎住或异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而致死的案例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急救知识往往会惊慌失措,或者错误地选择用手指伸进口腔内去取异物,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将异物陷得更深。家庭医生应熟练掌握并宣传普及异物急救知识,守护住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
气管支气管异物
是由于内源性物质或外源性物质误入气管支气管所致。临床症状可轻可重,典型症状有阵发性咳嗽、喘鸣,可造成慢性肺损伤,也可以无明显不适。气管支气管异物最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75%的病例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也不少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吸入的异物主要位于支气管,由于生理结构差异,右侧支气管异物发生率高于左侧。硬质支气管镜取异物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1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气管异物?
当患儿发生气管异物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面色潮红,口唇青紫,用双手搔抓颈部等,可以呼叫患儿,年龄稍大者可以询问患者以确定是否为异物堵塞。
迅速拨打。在取得监护人同意后,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施救。
儿童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腹部快速冲击法
(1)站在或跪在患儿身后,并将双手环绕在患儿腰部;
(2)一手握拳;
(3)将握拳的拇指紧紧抵住患儿腹部,位于脐上和胸骨下的腹中线上;
(4)另一只手握住握拳的手,向上快速冲击患儿腹部;
(5)反复快速冲击,直到异物排除;若患儿失去反应,则进行步骤6;
(6)立即呼救,并将患儿置于平地上,开始心肺复苏,行胸外按压(不需要检查脉搏)。
婴儿气道异物梗阻现场急救:拍背与胸部快速冲击法
(1)拍背法:让小儿趴在救护者胳膊上,头朝下,托其胸,用掌根在婴儿肩胛部拍打5次(低头、托胸、拍背)。
(2)胸部快速冲击法:小心托住婴儿的头和颈部,将其翻转,前臂托住婴儿,置于施救者腿上,保持婴儿头部低于躯干,在婴儿胸骨下半部提供5次快速往下的胸部快速冲击(与婴儿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相同)。
2
预防儿童气管异物,重点在“防”
(1)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把硬币、纽扣、小玩具等物含在口中,以免误吸入气管。
(2)告诉孩子进食时不能打闹、说话,以防食物呛入气管。
(3)不要随意喂婴幼儿块状食物。
(4)谨慎让3岁以下的小孩接触到花生、瓜子、松仁等坚果类食物。
(5)虽然果冻引起气管异物的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果冻是胶状物,幼儿因喉头的咳嗽保护性反射功能还未健全,一旦吸食进去,极易造成软滑的果冻吸入气管。进入气管后,柔软的果冻可随气管舒缩而变化形状,不易被排出,形成阻塞引起窒息死亡,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好不吃果冻,更不要让儿童单独食用果冻。
(6)不要让孩子躺在床上吃东西,或含着食物睡觉。
儿童健康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儿童健康管理是基层医疗机构一项重要工作,儿童保健管理人员应加强儿童安全教育管理,在儿童定期体检时向家长宣传普及儿童安全喂养知识,对家长、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开展儿童安全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举办专场急救知识讲座,特别是海姆立克急救法,让家长及托幼机构保育人员全面掌握,守护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往期热文推荐
1.探索|未来乡镇卫生院有哪几条路可走?
2.接种新冠疫苗疑问多,听听基层医生怎么说!
3.重磅!鼓励基层向康复护理转型
4.全国总动员!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基层医生做好这七个告知
5.多家村卫生室和诊所被处罚,竟然因为这些原因!
6.好消息!黄金时期来临,中医人员将迎来发展良机
7.给基层医生“开小灶”,职称评审更精准!
8.好消息!基层引进人才任务来了!
9.基层医生应熟知中药配方颗粒这20个最新信息
10.振兴乡村,乡镇卫生院面临机遇和挑战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