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这就说明,意外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你质疑这个观点,医院急诊科去看一看。
前几天,由于急诊科工作量突然增加,我被急诊科借调了。
起初,我对这次借调是有些意见的。原因在于,在我的概念中,急诊科就像导诊中心一样,也就起到患者分流的作用。比如,一个骨折患者被拉到急诊科后,急诊科也就负责包扎止血,最后还得骨科医生来接骨头。
因此,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成就感的科室。虽然我们麻醉科没有那么光鲜,但至少每一台手术的安全就是我们的成果。但在去了急诊科几天后,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各种伤情的患者,不仅仅需要初步的处理,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去识别创伤类型。比如,发现伤情是紧要的、危及生命的,就要优先处理。
这种快速处理能力,真的并非“一日之功”就可以达成的。再回头看,和我们麻醉科的工作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在纷杂的病情中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第一时间正确的处理。
其中的一个病例,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是让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多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识。
那天,送来了一个小孩。送来时,孩子处于极度呼吸困难的状态。作为麻醉科的我,对呼吸道的管理是非常擅长的。因此,急诊科同事也第一时间考虑让我为这个孩子进行气管插管。
然而,当我用喉镜打开孩子口腔后,我觉得口腔内很不正常。原本红润的口腔黏膜似乎被什么东西烫过一样,都是惨白那种。就连我要插管的声门,也似乎被波及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稳稳地把气管导管插进了她的气管。插入气管导管的那一刻,由于是在静脉麻醉下进行的插管、麻醉深度较浅,孩子出现了剧烈的呛咳。于是,我又迅速推了几毫升麻药,孩子才恢复了平静。
插完管后,我把发现的这个情况和急诊科同事做了交流。急诊科同事也从孩子家长那里证实了我的判断,孩子确实是被烫伤了。并且,几乎是被接近烧开的水烫伤的!
追问事情发生的经过,孩子家长说:早上上学的时候,给孩子保温杯里灌了一壶开水,忘记叮嘱孩子凉一下再喝了。孩子到了学校以后,几个孩子抢着喝水,滚烫的水一下子就把孩子烫伤了。
听到这里,我都紧张得一惊一惊的。想想那场景都觉得可怕,开水灌满口腔,那得多疼啊!
由于孩子很快就说不出来话、甚至呼吸也困难,学校老师一边赶快联系家长、医院送。
了解到受伤经过,我们也做了最坏的打算。比如告知家长,孩子可能出现感染、上呼吸道梗阻、甚至声带损伤。之后,我们就把孩子送往ICU镇静观察,以决定下一步处理。
孩子送到ICU后,我们都在议论这个事:的确,现在的保温杯质量都太好了。在以前,也就带玻璃胆的暖瓶才有这保温能力。倒进去的开水,几个小时后也能保持在90度以上的温度。而小孩子的口腔最多也就能承受六、七十度的温度。不巧的是,几个孩子抢水喝,那哪是抢啊,都是咕嘟咕嘟大口灌。因此,可以预见这次烫伤有多严重!
第二天早上,经过几个科室的会诊,认为孩子需要再上几天呼吸机。考虑到这种烫伤的口腔环境极其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经过与家属沟通,我们为孩子实施了气管切开。
听到孩子妈妈在ICU门外撕心裂肺地哭着,我们也十分心痛。
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孩子,更要注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
推荐阅读:
《全身麻醉期间过敏性休克带来的挑战》《围麻醉期全身麻醉突发过敏性休克的危害》《面对苏醒期躁动,如何从容应对?》《围麻醉期突发局部麻醉药急性中毒》《围麻醉期应用丙泊酚突发性幻觉》点击“在看”,看看你的好友都在看什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