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吃饭异物进气管了,直到今天我还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和娃俩人在家吃饭。两岁多的孩子滔滔不绝的一直向我提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为什么,为什么……虽然多次劝她吃饭时少讲话,可孩子还是提问个不停。我也就边吃饭边回答她的问题。
结果我一口面条下去,呃,顿感不好——面条似乎或许可能进气管了。咳咳咳,嗯,确实进气管……
此时孩子还在滔滔不绝,顾不上管她。我压抑住恐慌、烦躁,到洗漱间催咳催吐。咳咳咳……之前看过的听过的异物进气管窒息而亡的许多事例快速浮现在脑海中。有些慌。我心想,不会被这小小面条结束了我的生命吧。还有如果我出事了孩子没有妈不能行。(内心戏有点足~)
我告诉自己不要慌,异物进入气管,咳出来就好了。几次之后仍未咳出异物,任然感觉到异物的存在,同时也感觉进入的位置不深,暂不会致命。继续咳咳……孩子完全不觉得我有异样,见我不回答她的问题,自问自答起来,倒不来烦我。
继续咳,咳——,在屋子里走动。哇咳,一根七八厘米长的面条吐出。天知道,我当时多么庆幸“还好,还好咳出来了”!
之后劫后余生的我上网查看了异物进入气管的急救措施。提到最多的方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因为网上流传的多,之前也看到过这个急救方法。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针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争论很多。
百度百科中有一段文字: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手法虽卓有成效,但也可产生其它合并症,如:肋骨骨折、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故除非必要时,一般不随便采用此法。如果患者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并自主呼吸;如患者呼吸微弱,咳嗽乏力或呼吸道完全梗阻,则立刻使用此手法。在使用本法成功抢救患者后应检查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网上流行最多的是成人版的急救方法(如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有不少家长不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分为成人与婴幼儿两种版本,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看护者需要如此操作:1、幼儿趴在自己大腿上,面向地板,身体和头部向下倾斜;2、一手拖住宝宝的颈部,另一手拍击宝宝两侧肩胛骨中间,观察异物是否吐出;3、否则将幼儿转身面朝上,头部稍微向下倾斜,手指并拢胸骨下凹陷按5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识别气道异物梗阻有三个级别:
第一级:能发声、咳嗽
第二级:无法呼吸、说话时没有声音、无法讲话或发声
第三级:失去意识
如果是第一级的情况,首先应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尝试把异物咳出。如有必要拨打急救电话。
援引网上的一段话。曾经推行腹部挤压法20年的美国心脏协会和红十字会在年时在关于异物梗阻的急救指引中明确削弱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修改为:对有意识的患者,首先采取击背法,如果无效,则采取腹部挤压法,对于丧失意识的患者,采取胸部挤压法。
欧洲心肺复苏委员会则建议对于严重的气道阻塞患者采取5下击背和5下腹部挤压轮流进行的急救方法。
我们不是专业医护人员。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能做的是教育小朋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讲话。
文艺女青年妈妈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