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53岁濒临窒息的女性患者被送医院急救中心,我院首次采用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开通气道,成功使患者转危为安。
这位患者3个月前因“脑出血”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由于瘢痕体质等原因造成气道狭窄,医院行瘢痕切除术、等离子治疗,拔管后出院。8月23日凌晨5点左右,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口唇发绀、意识模糊,家属急忙送到我院急诊科抢救。急救中心主任魏坦明回忆起抢救过程仍感惊心动魄,“看到病人时,她面色口唇紫绀,躁动不安,血氧饱和度只有60%~70%,心率次/分以上,随时会窒息缺氧死亡,必须立即开通气道!最快的手段是行环甲膜穿刺,但她气管狭窄段较长,狭窄远端已进入胸腔,尝试穿刺了两次,穿刺针均无法进入气道,怎么办?决不能坐以待毙!”魏坦明一边采用呼吸球囊加压通气,一边快速下达医嘱:“镇静,准备气管插管!”几分钟后,插管成功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爬升至95~98%,心率降低至~次/分,魏主任再次评估病情,发现通气量仍不足,情况虽有改善但仍非常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抢救时机稍纵即逝。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抢救预案,重症医学科、外二科、耳鼻喉科、纤支镜室等多专科专家迅速齐集急救中心,快速制定了两个方案:紧急进行纤支镜检查并尽一切可能在纤支镜引导下将导管穿过气管狭窄陷闭段,作为第一方案。进手术室进行狭窄远端气管切开,因手术风险及难度大作为备选方案。急救人员立即围绕第一方案行动起来,纤支镜准备、调整呼吸机参数、吸痰、配药、观察病情变化……随着纤支镜深入,狭窄的气道逐渐显现,可见气管壁瘢痕肉芽组织新生物及气道陷闭,几乎完全阻塞了整个主气管。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徐宝平屏住呼吸,不停转动镜把,目不转睛地探查,很快找到了一个针尖般的缝隙,成功将纤支镜前端通过了狭窄部,经过短暂判断,他抓住时机,快速精准地将5号气管导管旋转挤过狭窄部,成功地将气管导管前端置入正常气道!患者潮气量一下子就恢复了正常,血氧饱和度很快达到%。徐宝平医生确认气管导管位置及深度无差错、气道无损伤出血,才缓缓退出纤支镜。经过后续一系列急救处置,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率稳定在70~80次/分,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得以纠正,患者得救了!据魏坦明主任介绍,窒息性大气道狭窄死亡率极高,往往来不及给予有效的处置,病人因严重缺氧而死亡。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患者能获救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多学科紧密协作、制定施救方案的勇气、施术者娴熟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这个病例的成功获救,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危重病人的能力和水平。供稿:魏坦明责编:许灿学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