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非洲温暖之心。11年间,中国政府先后派出7批次援外医疗队参与这里的医疗建设。来自西安医院的麻醉医师周荣胜博士,就是中国第七批援马拉维医疗队的一员。年4月,他怀揣满腔热血、肩负神圣使命、跨越半个地球,成为医院麻醉科的一名中国援外医生。
不畏艰难,认清困难
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但不畏艰难,首先要认清困难。
马拉维是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小国,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国际援助。周博士医院虽然是医院,但这里医务人员紧缺,药品和器械也依赖其他国家或者世界卫生组织支援。
麻醉用医疗器械和药品更是极度短缺:麻醉所用医疗器械如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等都是重复使用,药品只有简单的氟烷、硫喷妥钠和琥珀胆碱,连最常用的局麻药利多卡因都很罕见。每天清晨交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药品数量能否满足当日手术,这让麻醉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因为穷困,这里还存在很多医疗问题,比如:患者病情严重但设备老旧,手术和麻醉后死亡率高;抗生素缺乏导致术后感染率高,剖宫产术后因感染而切除子宫的患者每周可见;艾滋病和疟疾的患病率高,而检查和防护设备有限,医生存在职业暴露高风险等等。而这些在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
因地制宜,磨砺自我
医院和医生紧缺,疾病早期患者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所以许多患者到疾病晚期才会入院治疗。为了不辱没自己“救死扶伤”的使命,周荣胜博士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各项临床工作。
一名32岁女性患者,因“巨大下颌肿物”需要在全麻下行肿块切除术。因为肿物占据着患者整个口腔,如果进行常规气管插管,喉镜置入十分困难。通过对患者的各方面评估后,周博士坚持采用清醒、经鼻腔气管插管。借助麻醉科为数不多的几根加强型气管导管,并准备好气管切开包,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表面麻醉和镇静后,先经鼻孔置入气管导管,然后用喉镜非常困难的找到声门,用卵圆钳将加强型气管导管置入气管,整个过程相当的顺利,在场的菲律宾籍援助医生,竖起大拇指“Verygood,professor”。患者在周博士充分准备且精心的麻醉管理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人清醒拔管送回病房。
7月18日,一名44岁女性,因“盆腔巨大肿物”拟在全麻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但因患者术前一般状况很差:肺功能很差(氧饱和度85%),合并重度贫血,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如若采用插管全麻,患者极有可能因心肺功能差和医疗设施简陋而出现术后脱机拔管困难。经过多方面的评估,并与手术医生积极沟通,周博士选择了腰麻联合喉罩麻醉。在周博士的精细麻醉操作和管理下,麻醉穿刺和诱导顺利而平稳,术中循环平稳,手术关腹时患者苏醒并自行拔出喉罩。手术医生震惊了,那种环境中本应很困难的手术麻醉,在中国麻醉医生的手下,做得如此顺利,如此平稳,外科医生当场称赞“Perfect,ChineseProfessor”。
手术室里的“ChineseProfessor”
经过几次令所有人叹服的合作后,“ChineseProfessor”“Professor”“ProfessorZhou”就成了周荣胜博士的代号。现在只要到手术室里,外科医生都会亲切的周荣胜博士为“ChineseProfessor”或者“Professor”,麻醉医生称之为“ProfessorZhou”。
“他们叫我Professor,作为中国人,我确实感觉到很骄傲”,周博士说。马拉维是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和现在的英联邦国家,医院里也保留着浓厚的“英属”氛围。医院医生们的眼里,只有来自欧美的医生才会被称为Professor,周博士能得到这个代号实属难得。周博士解释道“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迄今,周博士已经医院工作7个月,指导和独立完成手术麻醉例次达余例,危急重症患者余例,无一例因为麻醉死亡;积极参加科室麻醉病人的抢救,指导并参与科室病人抢救和心肺复苏10余例;利用麻醉科有限的医疗资源,积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如神经阻滞、中心静脉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
为了给当地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周博士还致力于改变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观念。“这边的麻醉医生基础知识很差,安全意识很差,部分医生几乎没有无菌意识,腰麻消毒很不规范,扎留置针时很多医生和护士经常不消毒,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周博士说,“要改变他们的观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后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截稿时,周博士正在参加援外医疗队的义诊活动的路上,在马拉维更边远、更基层的地方,服务更多的非洲病患。他恪守援外医疗队16字精神,不仅做“白衣天使”,更争当“友谊使者”,为国争光,为增进中非人民友谊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周博士,虽然因为信号原因无法与您联系,但我们知道你定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更期待您凯旋归来!
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